2025-09-21来源: 艺术中国 |
邢少臣 菊花黄时蟹正肥 138x68cm 文_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就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而言,邢少臣先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个案人物。其重要性,除了他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深厚的传统功底、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人文情怀之外,还体现在他深刻思考并阐释了当代中国画应该如何继承创新、如何应对时代发展等关键命题。 从继承传统角度来看,邢少臣先生的艺术创作路径清晰而坚定,近师吴昌硕、齐白石两位巨匠,兼收并蓄的汲取了磅礴雄浑的气度与浓烈的生活气息,继而上溯徐渭、陈淳的泼墨写意传统,在更深的层面上发扬了中国文化重自然、重生命、重灵性的美学精神。当然,继承是为了创新。邢少臣对笔触肌理和墨色质感有着极为自觉的追求,在“似与不似”之间超越物象外形、直抵精神内核,因此其艺术语言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一方面,他创造性地继承并转化了清代“金石画派”的笔墨传统,重笔涩行、积点成线,以千钧笔力赋予线条沉雄刚健、苍莽浑朴的质感,呈现出画家少有的厚度与力度。另一方面,他对“焦墨”的运用尤为独到,真正做到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浓而不滞、枯而不燥,不仅强化了视觉冲击,更蕴含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坚韧的感怀。 邢少臣 繁华似锦 200x200cm 观其作品,无论是果蔬禽鸟还是农家小景,无不具备饱满的构图、强烈的视觉张力和极具表现力的“浓墨重彩”。尤可称道的是,这里的“彩”并非明艳俗丽,更非浅薄炫目,而是浓烈不失庄重、雄强不失内敛。值得注意的是,其画面常出现大面积深重墨块与明亮色块的并置、碰撞。这种强烈的色彩结构关系,突破了传统文人画含蓄、内敛的既定审美范式,体现出现代构成意识与传统写意精神的交融,也唤醒了沉睡于传统笔墨的刚健魂魄,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强烈的时代生命力和感召力。 “画鸟需懂鸟性,绘农要知农情”,邢少臣先生是一位真正扎根生活沃土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始终与人民、与土地紧密相连。他将对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深情,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农舍篱笆间喧闹争食的鸡雏,沐浴在秋日暖阳下绽放质朴笑靥的农妇,人畜相依、充满温情的劳作……这些场景的选择,并非简单的乡土风情记录,而是饱含着对变迁中的农耕文明的深刻凝视与温情挽留。这些平凡甚至略显粗粝的生活片段,经过纯正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提炼和升华,被他赋予崇高而永恒的诗意。在他的笔下,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并不意味着“俗”,而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礼赞、对劳动者尊严的讴歌、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情描绘。这种将“大俗”转化为“大雅”的能力,正是“大美有情”的最佳注脚,也进一步深刻印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 邢少臣 秋荷双鹭 138x68cm 另外,邢少臣先生深谙“计白当黑”这一东方美学的精髓,并在创作中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精心经营画面布局,使得空白与墨块、线条相互生发,彼此映衬,共同构建出既空灵通透又浑厚饱满的独特审美空间。他对“虚”“实”关系的精妙掌控,使得画面在雄强厚重之余不失灵动,充满令人回味的哲思。 大墨至真,大美有情。“大墨”,是笔墨语言的极致锤炼,是金石之气的淋漓灌注,是时代气韵的磅礴表达;“至真”,是对生活本质的真诚热爱,是对艺术真谛的执着追寻,是对精神家园的深情守护。他成功地将大写意花鸟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语境下推向新的高度,既牢牢把握中国画以线造型、以墨立骨、以意为魂的核心特质,又在题材构图、笔墨肌理、精神内涵上大胆突破,勇于创造,为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树立了极具启发性的典范。可以说,邢少臣的艺术探索,代表了一种“新写意”的方向:在坚守民族艺术精神内核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新的视觉经验、强化形式语言、深化人文关怀,使古老的写意传统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邢少臣 金秋十月138x68cm 实际上,“大墨至真、大美有情”的艺术品格,不仅是邢少臣先生个人艺术追求的完美写照,更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画艺术所呼唤和应当具备的精神气象:既要有传承文脉的定力与深度,又要有面向时代、勇于创新的魄力与锐气;既要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要具备开放包容的胸襟与视野。 期待邢少臣先生创作出更多承载时代精神、彰显民族气派的精品力作,也期待我们当代的中国画家能够继续发扬这种具有标杆意义的艺术精神。(供稿/中国国家画院 盛鸣) 邢少臣 平湖放舟 138x68cm 邢少臣 奇峰有仙境 138x68cm 邢少臣 放马大青山 138x68cm 邢少臣 放鹤图 138x68cm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