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感知的工作:艺术与照护之间的流动实践



2025-09-21来源: 艺术中国

“感知的工作”活动现场

2025年8月16日,北京中间美术馆与ArtReview中文版联合主办“感知的工作:艺术与照护之间的流动实践”研讨会。持续一天的活动包含艺术家、实践者的分享、圆桌讨论及工作坊,旨在从不同角度回应正在展出的展览“终身练习”中对“照护”作为日常实践与艺术方法的探索,构建跨经验的讨论平台。活动由中间美术馆策展助理曹立瑶主持。

上午10:30,“感知的工作”研讨会活动正式开始。中间美术馆研究与展览部副主管管陶然首先代为朗读了馆长卢迎华的致辞,在回顾中间美术馆多年来围绕孤独症展开的展览项目的同时,也谈及了本次展览以及本场研讨会的现实关切。在第一场分享中,北京中间美术馆助理策展人那荣锟以“美术馆策展中的照顾”为题,进一步回顾了中间美术馆在孤独症议题上的实践:从早期以“天真者的艺术”为名的探索,到画册出版、工作坊、研讨会与艺术家参与的逐步扩展,这一系列十余年的尝试见证了社会对孤独症认知的变化,也折射出美术馆其中不断自我更新的探索。

中间美术馆助理策展人那荣锟分享

接下来,她介绍了“终身练习”的筹备背景。在面对孤独症日展览逐渐“惯常化”的局面时,策展团队通过全球征集、调研与访谈,意识到单一呈现孤独症群体作品的模式已难以回应当下的复杂现实,策展思路因此转向更广阔的“神经多样性”视角,纳入文献、影视、跨国经验与多元艺术家的实践。在展陈设计方面,策展团队尝试从空间动线、无障碍设施到感官友好策略多方介入:开放无障碍入口,设置休息区与互动装置,并推出社会叙述折页与感官地图,以及双向翻阅的导览册。展览结构亦呼应这一思路:一层聚焦神经多样性的现状与经验,二层则呈现当代艺术家对相关议题的延展创作。正如“终身练习”这一标题所揭示的,它更像是一个开放的练习场,推动美术馆、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学习,重新理解差异。

HASS Lab创始人白双全分享

文化制作人陈卓卓分享

在上午的第二场分享中,艺术家白双全与文化制作人陈卓卓回顾了他们在2022年创立的HASS Lab于香港的实践。“HASS”意为 How Art Shapes Society,强调艺术能并且应当改变社会;“Lab”则代表实验性。当代艺术注重创新,而社会服务强调稳定,HASS Lab希望填补二者之间的空白。白双全首先以团队在中国香港与内地的庇护工厂、学校与社区项目为例,阐释了艺术如何介入社会:从心智障碍群体的创作平台,到以“脑力多元”为理念的教育实验,他们尝试将艺术的实验性与社会服务结合,为边缘群体创造持续的参与空间。

随后,陈卓卓介绍了项目的方法与策略:在展览与工作坊中,通过空间设计、身体介入与互动装置,让参与者建立自主的创造力,同时鼓励非导览式观展,由参与者自主感受作品与环境。团队强调长期实践,将艺术嵌入日常生活,以展览、工作坊与培训形成循环,使艺术真正成为参与者表达自我、探索能力的工具。

分享中,嘉宾们回顾了众多极富感染力的瞬间:脑力多元朋友在展厅自由创作、孩子在课堂中通过艺术释放本真、庇护工厂参与者在陶艺中体验创造的愉悦。值得强调的是,HASS Lab始终与参与者共同实践、互相启发与探索,而非单向地“帮助”;每一个项目都不是沿用既有模式,而是不断发明新的方法与策略。这些实践充分展现了当代艺术在推动社会包容与共创中的力量,其经验令人深受振奋与启发。

参展艺术家康靖分享

在下午的分享中,参展艺术家康靖以《一日之际在于爱》为题,讲述他与儿子年糕的共同成长经历。他回顾了去年在798蔡锦空间的个人项目“家庭神话”,该项目源于他与妻子在育儿与创作之间的现实处境:妻子工作时间固定,而他在创作之余承担主要带孩子的责任。为将生活体验融入艺术空间,他尝试将日常育儿搬入展览现场,让孩子自由活动,同时让观众作为观察者参与。最初,他用表格记录儿子的日常活动,却被观众和朋友指出充满审问感和网格化管理的意味。这让他反思:在育儿中,父母究竟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缓解自身焦虑?而回归到艺术家的身份,康靖长期关注社会规训与个体差异,他尝试将这种观察运用到育儿中。他意识到,以“打破旧习惯”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往往无意中给孩子施加压力和否定感。在持续的反思与实践中,康靖逐渐回归“爱”的核心理念:亲子陪伴应是父母与孩子共同体验温度与乐趣的过程,而非单纯的记录或计划。艺术在他的亲子实践中扮演了观察和理解的媒介,这一经历也反过来丰富了他的感知。

“身身不息”创始人葛慧超分享

接下来,“身身不息”创始人葛慧超以身身不息过往的剧场项目与舞动疗愈项目为例,探讨独立艺术机构如何通过具身实践构建多样性群体的“关怀觉醒场域”。她以身体、社群、关怀为自己工作的关键词,强调主体性,生理经验与心理状态的相互激活;社群共同利益与目标;以及关系作为关怀与责任的链接。在她看来,身体不仅是个人经验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连接的媒介,通过身体实践可以建立感知、理解与共情的桥梁。她分享了多个具体实践案例:2021年的“舞在当下—中国”项目,通过舞蹈支持认知症群体及其照护者,让参与者在身体互动中获得情绪支持与认同感;《盛会Gala》群舞项目则采用非标准、包容性的舞蹈表达,鼓励每位参与者展现自身动作,倡导社会接纳多样的身体形态与生命状态。她指出,这类项目不仅关注参与者的身体动作,更关注由身体经验激发的社会理解、心理觉察与情感联结。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提出,独立艺术机构可以扮演激发关怀意识、促进社会共情的角色。通过持续的具身实践和策展设计,它们能够营造多层次的“关怀场域”,让参与者在身体体验中感知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形成共享的责任感与社会连结。

嘉宾们展开圆桌会谈

在研讨会的最后环节,嘉宾们展开圆桌会谈,围绕艺术与照护实践中的挑战与经验进行探讨。与研讨会更侧重经验层面的回顾不同,圆桌讨论更聚焦直接、切身、难以回避的问题。例如,Artreview中文版主编赖非指出,作为文字工作者,她常常感到话语的局限与“无力感”;与此同时,许多艺术实践和社会行动正在超越语言的框架发挥作用,展现出书写之外的潜能。正是这些不依赖语言而生成意义的介入,不断带来启发与鼓舞。而从艺术工作者的视角,如何通过艺术方法帮助参与者提升专业能力,也是一种责任与实践方法的考量。在实践中,艺术家和策展人既要平衡作品的专业呈现,也要尊重参与者的节奏、个性和自主性,同时面对伦理困境,如在支持中兼顾参与者主体性,以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维持可持续性,这些都是具体而难以回避的问题。不同背景的嘉宾彼此经验激发,共同反思实践中的困惑与得失,也说明这一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活动以“身身不息”舞动治疗师杨莹的工作坊收尾。她引导参与者与自己的身体、情绪及环境对话,强调舞蹈没有标准动作,重要的是真实的身体感受。随后,参与者用蜡笔将身体运动的轨迹和感受绘于纸面,并留下身体拓印,制作属于自己的“身体练习册”。

舞动治疗师杨莹的“身身不息”工作坊

持续了一整天的研讨会接近尾声,但讨论的问题似乎才刚刚开始,嘉宾们在展厅中的“休息室”继续着白天种种话题的探讨。相信这些具体的经验将伴随着每个个体的实践,在不同领域、不同地方持续生长。还有许多等待我们改变的事情,而关怀与照护,或许正能成为一种真正兼具韧性与创造力的方法。(图文来源:中间美术馆)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